{{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李蘋芬 1991年初夏生 (圖:陳繁齊 攝)
愛小動物和美的事物,駭怕巨大岩石、水晶和洞窟
曾獲詩的蓓蕾獎、台北文學獎。
開幕之初,本編靠著極厚的臉皮邀請蘋芬擔任嘉賓著實令敝牌蓬蓽生輝,就讓我們一同窺探所謂的『詩』,在創作之前與其中,是如何深化於生活,才能一如詩人般信手汲取的吧!
編:
蘋芬您好,非常感謝您於百忙之中抽空協助我們完成這次的訪問。首先我想請問您在新詩創作的當下,大多是處於什麼樣的環境或狀態呢?
在我的想像中詩人總是蠻浪漫的在山水叢林或是在巷弄間的咖啡廳思索一下午,
還是其實就跟大學生寫報告一樣在書桌前喝能量飲料乾等靈感造訪,
滑滑手機看看網頁翻翻書籍,能交出新的一句就算過關呢?
芬:
因為文類的緣故,詩的創作環境相對自由多樣。加上我的書寫工具以電腦和手機為主,
幾乎在任何地方都能寫作,例如行進中的車上、暫停腳步等紅燈變綠的路口,或是定點如房間、圖書館、咖啡廳,
這種不設限的狀態,和詩語言對靈活、彈性和收弛有度的要求高度相關,
而且也能即時將閃現的念頭記錄下來,埋下往後創作成果的種子。
反面來說,枯坐於空白的WORD檔案前,最難產出令自己滿意的作品。
我近日的寫作,多是反覆修改以往的作品,意念的形成往往在當下即定,
會花不少時間在形式上的設計與安排,也能藉此回頭檢視詩的完整性。
編:
在新詩創作上著重的細節是什麼呢?是「細節」本身嗎?還是想像力?
還是洞察並描繪再做延伸,亦或有其他可以跟讀者分享的訣竅嗎?
芬:
我尤其看重語言的質地,字本身所承載的神秘性,它的聲音、形象、意義所給出的感官特質。
此外,詩能否在平凡的基礎上,生發歧出的樣態,也是我在創作過程中特別留意的層面。
也就是說,詩所給出的不只是炫奇或新穎的世界,而是在認識現實的前提下,
暗示隱伏在裏頭的可能性──它能否說出我們日常語言難以傾訴的話,擬出難以勾畫的輪廓。
文字既展現了個人心靈的某種側面,也映照出屬於此時此刻,整個空間與時間的切面。
編:
那如果遇到瓶頸您都怎麼克服呢?一般文字工作者似乎都會遇到這種很撞牆的時候,
您在「最困難的事」一詩中的歷程讓像我這種寫文案的人非常有感,有時候覺得題材重複、有的時候覺得寫這題材也是老哏了。
您的作品不只精細又有一定數量能集結成冊,實在令人欽佩,但想必也會有靈感乾涸的時候吧?(還是一直都沒有?)
能跟我們分享一下創作上遇到的困難嗎?
芬:
可能和不少創作者一樣,最初寫作時非常依賴靈感,只要一察覺自己「失去靈感」就會感到挫敗。
然而當持續創作數年以後,會將創作視為一種「狀態」,而非遭逢靈感時才有的「偶現」。
靈感像一場無法預期的大雨,身在其中的人不明它從何而來,也未能確定它何時離開,
與其說靈感乾涸是一種創作困難,不如說自我重複才是一種侷限。
依憑機遇寫作是危險的,而為了在危險中存活,累積、儲存、變形以建立自己的資料庫,
或者一座編碼繁複的腦內圖書館,是我希望能持續精進的方向。
編:
最後想請您分享一些您個人喜歡的電影、書籍或漫畫之類的作品,
不管是單純喜歡還是深受啟蒙都好,希望讀者能透過這些作品更了解妳
也藉此接觸更多優質的文藝產物。
芬:
我超喜歡《全面啟動》,不只是因為我默默發覺自己幾乎追蹤了李奧納多的所有作品(我也超喜歡喬瑟夫高登李維和席尼墨菲的),
也不只因為我看完第三遍才完全明白了它,夢中夢、夢的空間折疊與迷宮、清醒與夢迷的混淆,乃至以懸念為終局,
這些元素都讓我著迷。因此也喜歡今敏的《盜夢偵探》和《千年女優》,和我的創作之間未必有直接關係,卻能在有限的容器中敲擊出無限的回音。
這段訪談一如蘋芬在《初醒如飛行》中,字詞優美且收斂、精準,鍊字的功力令人折服
一段段語句如詩如畫,讀來不覺放緩了呼吸,沈浸於這短暫的三五分鐘。
想看更多蘋芬的作品,那就快入手一本《初醒如飛行》吧!各大書局都有賣喔~
蘋芬推薦:
《全面啟動》Inception 2010 Christopher Edward Nolan
《盜夢偵探》(パプリカ Paprika) 2006 今 敏/こん さとし Kon Satoshi
《千年女優》Millennium Actress 2002 今 敏/こん さとし Kon Satoshi
小編延伸推:
《變腦》Being John Malkovich 1999 Spike Jonze
《藍色恐懼》(パーフェクトブルー;Perfect Blue) 1991 今 敏/こん さとし Kon Satoshi
《心靈遊戲》(Mind Game マインド・ゲーム) 2004 湯浅 政明/ゆあさ まさあき Yuasa Masaaki